2011/09/01

在這個認同混淆的年代

最近,隨著"賽德克‧巴萊"上映日越來越近,宣傳廣告與短片也陸續釋出。

這是最新版本的五分鐘精華:





1930年 霧社事件



不論是一開始的兩段電視廣告版,或這次最新五分鐘精華版,都讓我覺得非常有末代武士的感覺。

宏偉的場景與力求貼近當年點滴的房舍、語言都不足以令我驚豔,我在意的是那幾段穿插在片段間的幾句文字或台詞。


在這個認同混淆的年代---

以現在的眼光來看,當年的台灣存在於認同混淆的年代。但若用別的國家來看台灣,現在不也是持續著所謂的認同混淆?我覺得甚至比那個年代還嚴重許多呢!

一個多元吸收及崇尚外來文化的大雜燴台灣,似乎越來越沒有人肯認真去看待自己生長故鄉的一切,逐漸不斷與外來所有的一切進行融合同化,並一邊受到大陸似有若無的柔性侵略,轉而發展出四不像民族。



在那樣的時光背景下,對於自身的歸屬感是很重要的。

但放眼現今,甚麼歸屬感、民族感通通變成像是屁一般的不值一提,反而越是在地就越是落伍,只有更加學習及崇尚外來文化才是所謂的進步、潮!


撇開外來文化不說,光是所謂的國家認同這點,我們就有多少人是不認同的?

或許過於政治型態,但我想說的不是政治、不是藍綠,更不是那些無聊白癡腦殘的敗類民代與政客。

台灣,一個稍微比鼻屎大那麼一點點的島,竟然就存在那麼多不想當島國人民的人們,都急著想去當美國人、加拿大人、英國人甚至是大陸人,一邊喊著愛台灣一邊背叛著台灣,都急著自以為比別人優越地往外逃呀~




你將來要進日本人的神社?還是我們賽德克祖靈的家?---

被日本人統治不好嗎?---


賽德克族的出草,會許以當權者的角度來看是蠻荒與血腥的未開化民族,但對於賽德克人們來說,卻是用最光榮的方式來爭取自身部族存在的意義。

他們知道必定失敗,即使知道會失敗還是得幹,這或許就是霧社事件的精神所在!


歷史上發生的大大小小戰役不也是如此發生嗎?事件之後的回想與感嘆皆是戰爭苦,但明知戰爭苦是不是依然要這麼做下去?

為什麼非得抗爭呢?被對方統治真的不好嗎?抗爭成功後的日子將更為美好?

也許真的臣服歸化後會更幸福快樂也不一定,卻必須犧牲捨棄掉一些甚麼,或是又必須被強迫地接受些甚麼。

就像末代武士裡,只要願意捨棄他們心中那所謂的武士道文化,就可換來更加進步便利的生活,但他們那群堅持著的山村野夫不願也不要!



只要時代持續在往前跑著,諸如此類的衝突必將繼續上演。唯一不同的或許只是理由不一樣吧?

我想,可能在有生的這幾十年可能會遇到類似的民族衝擊,到那時這塊被稱為鬼島的人們會怎麼選擇呢?

-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這留下些甚麼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