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18這天一大早五點醒來,本來是打算一個人搭火車直奔台中,緊接著搭台灣好行公車殺去溪頭晃晃。
沒錯,本來就只是打算晃晃,晃掉不需要想太多的事情~
然而,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!
那天清晨天氣超冷,有點陰暗的天空打消了我的熱血與衝動,可是越窩天氣似乎越好,在這樣待著好像有點浪費生命。上網查找有沒有近一點的地方可去。想到之前一直很想去走走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及鶯歌老街。
我知道,我周遭的朋友們幾乎對這些地方不會有興趣,這些地方在他們眼中的評語就是:無聊!
所以我也乾脆一個都沒問,只是大清早的傳了個晚上看電影的訊息給企鵝。接著匆忙查了陶博館開館時間就殺出門。
在路上已感到氣溫提升之快速,穿著外套的我被陽光曬到有些出汗,天空刺眼的陽光越來越強。
這個停車場距離陶博館不遠,沿著馬路向前走約三五分鐘過個馬路,便會見到陶博館明亮顯眼的入口。
進去時,接待人員還會很客氣地提醒這裡是免費參觀不收費的。一整片的玻璃,我很喜歡這樣的建築。一覽無遺的挑高明亮,整片望過去心情也都好了起來。
陶瓷博物館除了部分展室外其餘皆可拍照,但要注意不能開閃光燈。
明亮的大廳
第一次來這,就站在大廳左顧右盼的不曉得從何下手,先去上個廁所再來挑好了..
在大廳右側屬於陽光特展室,每期擺放不同主題的展覽品。左側除了洗手間外,往裡面走去是常設展室。
常設展室介紹了從土的獲得、捏製塑型到裝飾、上釉的簡單說明,每一項都有實體物品可觀看,並放有影片說明流程。
逛完一樓上二樓,二樓也是常設展室。從古代到現代一系列介紹,包括生活、信仰、科技上所使用到的各式各樣關於陶瓷的器物。
二樓的常設展室共有四間,所介紹展示物品非常多,我在這慢慢地看花了不少時間。
而且展示物品旁都有小牌子標示編號,還可用撥打電話方式查聽語音介紹說明。只可惜這種語音說明是需要你花電話費的,這算是另外的館方收入吧我想?
馬桶,沒錯也是陶瓷的一種...
各式各樣屋瓦
古代燒窯方式,就只是埋進土裡放火燒
中國最大砂輪
三樓的特展室是不允許拍照的,也或許是因為如此三樓遊客少的可憐。
這層共有四間特展室,也是依每期不同主題類別展示不一樣的陶瓷作品,這期展示的是從股自今的青瓷。除了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的各式青瓷外,還有包含日韓兩國的現代作品。
雖然對陶瓷一竅不通,可是面對從古自今各式青瓷看下來,還是覺得幾百年前中國青瓷有味道多了,現代青瓷的顏色都太過純粹,純粹到有種虛假不實的詭異感。
不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白目父母帶著白目小鬼來博物館內?
如果是帶著乖巧會聽話願意看展的小孩那還沒正常,偏偏一堆腦殘家長帶來的是會到處東奔西跑,大聲喧嘩又你爭我奪的小屁孩,而家長卻又視若無睹的放任他們奔跑!
這樣精力過剩需要消耗的小鬼應該帶到戶外,館內要的是靜靜的看而不是狂奔,這些家長腦袋是裝水了嗎?
往展館後方戶外走去有間商品販賣部,除了常見幾種關於陶瓷精美裝飾紀念品外,還有飲料冰品。
不過這些紀念品看了就不會有想買的衝動,一看就曉得這些都和外面商店賣的沒兩樣,一點陶博館特色也沒有。賣這些全台各地商店都有的東西幹嘛呢?如果他們專賣些陶博館自家生產出來的物品說不定還比較有意思,遊客也才更會特地掏錢才對吧?
其實陶博館後方那片場地是有個在運作的四方窯,只不過不曉得這些做出來的陶瓷品是只提供展覽用,還是賣到哪去?至少販賣部大多商品都是其他地方見的到的。
走出紀念品區在往後走,有幾處除了供小孩奔跑遊玩的戶外空地,還設有四站讓遊客體驗實際製作陶瓷品的參觀點,最有趣的應該就是第四站的手拉胚。
一位老師傅親自示範拉胚過程,完全是用人力驅動腳踏轆轤加速,一邊說明一邊很神奇的拉出了個精美的壺。
拉出了壺之後還可以一邊搞笑聊天,另一邊就同時把蓋子給做出來,蓋子大小異常精準的能夠蓋在壺口上,果然是老經驗的師傅。
模型,燒窯到販賣的流程介紹
在陶博館大致上都逛完離開,前往鶯歌老街繼續走。之後才想起來好像一樓我有一半沒逛到的樣子,只好等下回再去補足了!
到了鶯歌老街有點失望,完全是商業化過後的老街,和台灣其他老街一樣充滿了大量生產的器物,連路旁小吃攤販也都是和其他老街沒甚麼兩樣的內容。
一間不曉得為什麼那麼多人排隊的店
來之前還以為會有些甚麼不一樣呢?原來只要被叫做老街就只能是這樣而已了,唯一的不同處應該就只是所賣的陶瓷品多了點。
最後在這買了個竹柏小盆栽,放在公司螢幕旁應該能幫助我多看綠色有益眼睛吧?
下午兩點多,在這充滿商業化的老街畫下了結束的旅程~
回到家後想想,即使是打算常常自己一個人出去遊蕩也該弄台相機帶著才對。
這隻hTC Sensation雖說有八百萬像素,觸碰螢幕對焦時是正常的,但拍下成像存檔的瞬間它卻選擇了張失焦的相片來存。
這樣的狀況實在是令我匪夷所思,最糟的尤其是它對光線判斷能力異常低能!另外該死的耗電量也讓人好想砸掉它...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這留下些甚麼吧...